在生活中有些人肠道异常娇气,尤其是在早晨七八点醒来后,喝杯温水,肠子就开始翻滚,肠鸣如雷。如无意外,一场“暴风雨”旋即穿肠而至。
这类情况,虽经多次常规检查也无异常发现,找不出器质性疾病, 这便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与腹痛和排便相关,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其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最为多见,欧美报道IBS发病率为10%~20%,且有逐年递增趋势,而我国发病率远远高于美国,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人群中肠易激综合征城市发病明显多于农村,女性多于男性,白领、学生、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高于农民。
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4大症状提前知道!
肠易激综合征无特异性症状,但相对于器质性胃肠疾病,具有一些特点: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病程长但全身健康状况不受影响;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
①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大便次数或形状的异常,腹痛多于排便后缓解,部分病人易在进食后出现,腹痛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局限性或弥漫性,疼痛性质多样。腹痛不会进行性加重,夜间睡眠后极少有痛醒者。
②腹泻:①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粪量少,呈糊状,含大量黏液;②禁食72小时后症状消失;③夜间不出现,有别于器质性疾患;④部分患者可因进食诱发;⑤患者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现象。
③上胃肠道症状:近半数患者有胃烧灼感、恶心、呕吐等上胃肠道症状。
④肠外症状:背痛、头痛、心悸、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胃肠外表现较器质性肠病显著多见,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紧张等。
肠易激综合征危害大,选择哪种方式治疗好?
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解痉剂、止泻药、通便药、益生菌等,可以缓解症状和改善肠道功能。非药物治疗则包括饮食调整、心理治疗、行为疗法等,可以在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改善病情。
非药物疗法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饮食调整是其中的关键一环,通过避免触发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饮食均衡等方式,有助于缓解IBS症状。此外,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心理干预中,旨在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虑抑郁情绪。行为疗法如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等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肠道功能。
由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且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个体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预防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和复发,关键在于加强日常管理。这包括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压力和焦虑情绪、规律作息和适当运动等。对于已经确诊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控制病情进展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